【摘要】在我国南方地区3—5月高湿条件下肉鸡极易发生肠道疾病,以排水样便、血便、肉样便以及饲料样腹泻为特征。分析了肉鸡肠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使用低蛋白及低代谢能日粮、加强饲养管理、使用中草药调理肉鸡肠道以及饲喂河沙等具体的防控措施,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控肉鸡肠道疾病提供参考。
我国南方地区(该文主要指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每年3—5月都会面临高湿天气,在温暖潮湿天气下,肉鸡较易出现各类肠道疾病,严重影响肉鸡生产成绩,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但由于肉鸡肠道疾病发病过程中,死亡率不高,往往被一些养殖户误认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或单一的小肠球虫感染,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现将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每年3—5月肉鸡肠道疾病主要症状与应对措施介绍如下。
1肉鸡肠道疾病典型症状
该病在高温潮湿季节和梅雨季节多发,多发于30~50日龄肉鸡,最早可发生于7~10日龄的肉雏鸡。由于发病原因及发病日龄不同,肠道疾病的典型症状差异较大。
1.1水样腹泻肉鸡多在生长盛期突发不明原因的水样腹泻,表现为泻粪如水,精神沉郁,虚弱,消瘦,体重急剧下降。剖检尸体无特征性病变,仅见肠内容物稀少,肠壁变厚,黏膜水肿,肠腔内有灰白色分泌物。
1.2饲料样腹泻该症型多发生于肠炎、球虫病痊愈后。具体表现为饲料消化率下降,大群鸡广泛存在所谓的“吃饲料、拉饲料”现象,究其根源是由于疾病因素破坏了肠黏膜的完整性,或是长期大量投喂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致使饲料的消化率下降。
1.3血便该型病鸡通常发生于球虫病末期,排出赤色粪便,呈鱼肠状。剖检可见肠黏膜脱落,肠壁增厚,肠腔变细,肠壁呈肉色,有出血点,有的病鸡会出现猝死,有的病鸡排出胶冻状赤色粪便,泻粪黏腻。
1.4肉样便该病主要侵害2~5周龄地面平养肉仔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也可发病。病初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闭眼嗜睡,食欲减退,腹泻,羽毛粗乱无光、易折断。发病后期排肉样便,翅膀麻痹,颤动,站立不起,瘫痪,双翅拍地,触摸时尖声鸣叫。
2肠道疾病发病原因
引起肉鸡肠道疾病的原因很多,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球虫、饲料或饲养管理应激等均可引起肠道疾病[1-2]。虽然引起肉鸡肠道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统计发现,广东地区大多数(90%)肠道疾病的发生都是从小肠球虫转变而来,也有少部分(10%)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应激)引起的。
2.1由病毒引起许多肠道疾病与病毒感染有关,肉鸡感染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等均可发生肠道疾病。肠道病毒感染可以发生在肉鸡生长的任何阶段,但以幼禽为主,感染后会影响鸡群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出栏均匀度。
呼肠孤病毒感染在我国各地鸡场已经相当普遍,该病毒存在于鸡体的许多组织。小鸡感染呼肠孤病毒通常会出现病毒性关节炎、肠道疾病等,甚至会导致死亡,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有饲料转化率下降、排饲料便、出栏均匀度差等。临床上呼肠孤病毒通常与大肠杆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艾美耳球虫同时感染,给家禽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2.2由细菌引起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在世界各地肉鸡饲养场广泛存在。肉鸡只要出现严重的肠道疾病,就会发生坏死性肠炎。家禽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导致急性或亚临床症状,急性症状会造成鸡群死亡,而大多数情况下表现消化吸收率下降、肉鸡体重减轻、饲料料肉比增加等亚临床症状。
2.3由球虫引起鸡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内,球虫卵刚随粪便排出时不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环境(温、湿度适宜)下,即可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卵囊。当鸡通过饲料和饮水食入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后,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卵囊壁被溶解,释放出孢子,进入肠壁上皮细胞,摄取营养发育成裂殖体,裂殖体增殖时破坏肠黏膜,引起肠管发炎和上皮细胞崩解,消化机能出现障碍,不能吸收营养物质。肠壁血管破裂,大量体液和血液流入肠管内,导致鸡体消瘦、贫血和下痢。崩解的上皮细胞变为有毒物质,使机体发生中毒。受损的肠黏膜是病菌和肠内有毒物质侵入机体的缺口,可能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2.4饲料饲喂不当使用高蛋白、高能量饲料的鸡群,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严重。而一些养殖户使用低蛋白、低能量的饲料,则相对发病率较低,即使发病,也容易治愈。这是因为,在球虫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中,大量的能量、蛋白质会促进二者大量繁殖,加重症状。
2.5各类不同的应激引起换料、转群、过度拥挤、疫苗接种及环境急变等因素会改变家禽的肠道环境,引起应激,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2.6自体中毒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如大肠杆菌产生的内毒素、球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分解产物等被机体吸收发生自身中毒。在发病的过程中,大量的肠上皮细胞破裂脱落,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虫体死亡、崩解等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发生自体中毒后在临床上先出现兴奋不安,后瘫软、昏迷,直至衰竭死亡。
3防控措施
几乎所有养殖户都很重视小鸡阶段保健,但对于中、大鸡保健往往重视不够。防控肠毒综合征要将关注点放在中、大鸡保健上。
3.1适度调整饲料配方南方地区3—5月,中鸡阶段不宜使用高能、高蛋白饲料,但要注意氨基酸平衡。精氨酸属于功能性氨基酸,对于维护肠道健康有特殊的功能,务必确保可消化精氨酸含量高于正常标准0.1%以上。豆粕是富含蛋白质的优质原料,同时,由于豆粕含一定量脲酶,用量过大时对肠道有一定损伤。在我国南方地区3—5月为肉鸡肠毒综合征多发季节,应适度减少豆粕用量。特别是溶解度在80%以下的豆粕务必禁止使用。
3.2勤换垫料,保持垫料干爽肉鸡肠毒综合征起因大多是患有小肠球虫病,而垫料潮湿又是球虫卵发育为成熟卵囊的重要外因。潮湿天气下,勤换垫料并保持垫料干爽,中、大鸡阶段温度低于18℃应加厚垫料以增加温度。3.3减少应激反应过大的声音、转群、接种疫苗、天气突变、断喙等对鸡是一种不良刺激,常可引起发病。在饲养期间尽可能避免不必要地抓鸡和惊扰。转群、接种疫苗、断喙前可以投放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
3.4要做好保温工作温度是养好肉鸡的主要因素之一,适宜且稳定的温度可以发挥饲料的最大效益。但多数养殖户重视小鸡保温,却对中、大鸡保温关注不够。尤其是3—5月,气温回升同时,却又多变,昼夜温差大,冷应激常造成肉鸡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对肉鸡伤害较大。要及时给中、大鸡加温,确保中、大鸡棚内温度尤其是夜间温度不能低于15℃。
3.5定期用中草药调理胃肠道每天细心观察采食量与粪便变化,从细微入手,评估鸡群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切勿等到鸡群大面积出现肠毒综合征时再用药。用中草药调理胃肠道,每周用药3次(用3d停4d)。具体操作方法有2种:一是用中草药煲凉茶,加入饮用水中服用;二是将中草药打成粉(超微粉碎)后拌料。常用于肉鸡肠道保健的中草药有鱼腥草、穿心莲、马齿苋、龙胆草、车前草等。其主要功效是去火、消炎、助消化,且价格低廉,效果显著。
3.6适度控料[4]规范肉鸡用料,每次喂料之间空料时间不少于1h,确保消化状态良好。
3.7添加河沙每只鸡每天喂河沙5~10g。试验表明:自30日龄以后,每天喂肉鸡河沙5~10g,上市肉鸡胃肠重量可增加10~20g,饲料转化率提高。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可添加“保健砂”,效果更好。如果肉鸡健康无病,胃肠护理到位,肉鸡上市生产成绩一定会上升,正如养殖户所期待那样“吃得饱,消化好,长得壮”。但如果持续出现胃肠道疾病症状,上市肉鸡生产成绩有可能会出现持续下降。因此,为确保肉鸡养殖效益,除了要做好必要的防疫外,还应注意维护其肠道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