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
欢迎您!今天是2025年5月18日,星期日
   行业新闻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服务  
赵继勋教授:2014年鸡重要疫病流行动态分析
添加日期:2014-08-29   来源:中国家禽网   阅读次数:2358

       1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1.1 流行趋势分析

  2013年底到2014年初,疑似H5亚型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给养禽生产造成了明显损失,对产蛋鸡的影响尤为严重。2014年养鸡生产仍将面对来自H5亚型禽流感的防控压力。

  1.2 流行毒株情况

  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情况趋于复杂,鸡主要以H5N1H5N2亚型为主,其它禽种(鸭)亦存在H5N2H5N8等亚型的感染,不同类型高致病性毒株在毒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前鸡流行的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属于2.3.2分支。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重组毒株,属于7分支,主要由7分支的新变异株与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F/98-7基因型)重组而来。

  1.3 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不同鸡群的临床保护力不一样,因此产蛋鸡群感染后引起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多以采食下降、产蛋下降、神经症状和卵泡变形、软化、输卵管内有黏性分泌物为主要特征。雏鸡(包括商品肉鸡)一旦感染,仍以高死亡率和明显的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

  1.4 主要防控措施

  1.4.1 免疫防控

  选择与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种鸡和蛋鸡可选择在1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30日龄和开产前再各进行一次免疫,36周龄左右进行第四次免疫,换羽鸡开产前进行第五次免疫,同时注意加强免疫监测。大流行季节可考虑对商品肉鸡进行疫苗免疫,通常于10日龄左右免疫一次即可。

  1.4.2 其他措施

密切了解和关注养禽生产中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变化;加强对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坚决杜绝病死鸡的上市流通。

 

  2  H9N2亚型禽流感

  2.1 流行趋势分析

  近年H9N2 亚型禽流感呈现流行态势,给养禽生产带来了明显的损失。其主要发生阶段是15~30日龄的雏鸡(包括商品肉鸡),通常由于母源抗体消失、免疫抗体尚不足以产生有效保护而养殖场早期防护不严导致感染发生。产蛋鸡群感染偶有发生。

  2.2 流行毒株情况

  当前流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属于BJ/94亚系,优势基因型为F/98-7,由于感染较为普遍,其在禽流感病毒新毒株出现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流行毒株致病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对鸡胚的致死性增加、在鸡体内有相对更好的复制能力。免疫效力试验亦显示,经过筛选的近期分离株对不同时期毒株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2.3 主要临床表现

  雏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通常会发生其他继发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生产损失。剖检主要表现为气管有黏液和喉头气管的充血、出血,继发或并发感染会加重损伤并可能形成支气管的干酪样栓塞。产蛋鸡感染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和产蛋下降。

  2.4 主要防控措施

  2.4.1 免疫控制

  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匹配性良好的疫苗于10日龄左右进行首免,二免时间选择在30日龄左右,50日龄左右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补免,至少开产前再进行1次免疫。

  2.4.2 其他措施

  雏鸡阶段为当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阶段,此时很难通过抗体达到较好的免疫防护效果,因此必须做好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出现。

 

  3 传染性支气管炎

  3.1 流行趋势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以地方性流行为主,主要发生阶段是15~30日龄雏鸡。早期感染对产蛋鸡的影响更大,会造成产蛋峰值不同程度的降低,感染越早产蛋峰值越低,生产中应予以密切关注。

  由于合适疫苗的选择,目前产蛋鸡发生较少,但存在由于疫苗免疫不确实造成发病的情况。

  3.2 流行毒株情况

  造成我国IB发生的毒株类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M41相关疫苗(如H120H52等)多次免疫的情况下,临床上能够分离到的主要流行毒株属于类4/91型毒株(以QXYN株为代表),占到临床分离毒株的80%以上。亦要关注不同地区存在的其它毒株情况。

  3.3 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类4/91型毒株毒力较强,雏鸡感染后除一过性的呼吸道症状外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死亡,有明显的疫病发生过程。剖检主要以喉头、气管黏液和明显的肾脏肿胀为主。产蛋鸡缺少产蛋高峰且剖检可见输卵管发育不良、有积液通常为雏鸡早期感染造成输卵管损伤所导致。

  3.4 主要防控措施

  3.4.1 免疫控制

  目前情况下将H120和类4/91型疫苗联用可以较好地抵抗我国的流行毒株。活疫苗可选择在1~3日龄首免,20日龄左右进行二免,其它时间则定期间隔应用活苗免疫,至少在开产前进行1次灭活疫苗免疫。

  3.4.2 其他措施

  做好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消毒和隔离防护等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控的关键。

 

  4 其它值得关注的疫病

  4.1 新城疫(ND

  ND的发生以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为主,不同地区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主要发生于15~30日龄的雏鸡(包括商品肉鸡)和产蛋鸡,以雏鸡的高死亡和产蛋鸡的产蛋下降为主要发病特点。临床上存在常规疫苗对产蛋鸡产蛋性能保护效果不佳的情况,大量分离到的鸡源强毒株主要属于基因Ⅶd型。临床上应加强对ND免疫效果的监测,同时应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消毒和隔离防护等生物安全措施。密切关注抗体水平较高鸡群仍然发病的情况。

  4.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IBD的发生在一些地区呈现增多的趋势,主要发生于15~35日龄雏鸡,多见于商品肉鸡。临床分离毒株多属于超强毒株(vvIBDV),但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流行毒株之间差异较小。临床发生多与疫苗免疫时机不合适导致免疫反应较差有关。亦应关注毒株的不断缓慢演变对其临床保护带来的影响。

  4.3 鸡包涵体肝炎(IBH

  抗体监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由Ⅰ群腺病毒引起的IBH感染较为普遍,部分疑似发病鸡群(商品肉鸡)表现为明显的肝脏损伤和一定比例的死亡率,分离的毒株有多个血清型,包括血清Ⅱ型、血清Ⅴ型等。需要进一步确认临床分离毒株的致病性和对生产带来的影响。防控IBH除了从病毒本身考虑外,更重要的是防控继发感染,做好鸡群的管理和生物安全工作。

  4.4 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带来一定的生产损失,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PCR检测进行证实。需进一步系统了解不同血清型菌株在我国的存在和流行情况。防控除生物安全措施外,进行疫苗免疫是必要的。

  4.5 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感染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多与疫苗免疫不确实和饲养管理因素有关,生产中安全性高、质量稳定疫苗的应用是重要的。

  4.6 呼肠孤病毒病

  近年来疑似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的病症相对较为突出,从多例有腿和关节疾病、腺胃肿大等临床表现的鸡群通过PCR和病毒分离检测到禽呼肠孤病毒,需要在生产中进一步关注呼肠孤病毒分离株与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

  4.7 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养殖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间段会形成不同的危害,包括二者单独引起的危害以及与其他病原共同感染引起的危害等,应在生产中给予密切关注。霉菌和霉菌毒素多由饲料及添加剂而来,饲料原料的好坏是防控的关键。

  4.8 常见细菌病

  大肠杆菌是鸡场最大的潜在威胁,一旦鸡体由于感染、应激、通风不良等原因造成抵抗力下降时,大肠杆菌就会发生继发,防治中要认真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药物筛选,避免不当治疗、拖延导致更大损失。沙门菌感染近几年亦有抬头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种鸡场阳性率高、雏鸡(特别是商品肉鸡)发病增多,均应在养禽生产中给以密切关注。

上一条:养殖户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的七种方法         下一条:入秋后对虾养殖户忌惮的病毒病蠢蠢欲动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收藏此页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销售网络 客户留言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东京基智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19412号  管理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